来源:新浪科技 2014-12-29 11:37:29
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自诞生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以烧结钕铁硼磁体为代表的全球稀土永磁材料产量进入高速增长时期。2000-2010年的十一年里,全球烧结钕铁硼磁体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0%,而中国的年均增长率更是接近了30%。王震西院士介绍到,中科三环的稀土永磁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10%左右。自2000年上市后,中科三环几乎是每年都向前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全球稀土烧结钕铁硼永磁体产量增长图
进入二十一世纪,尽管日、美、欧稀土永磁产业发展不同程度放缓,但由于中国稀土永磁产业的超常发展,使得全球稀土烧结钕铁硼永磁产业依然保持了迅猛增长的态势。
王震西院士介绍到,中科三环的稀土永磁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10%左右。自2000年上市后,中科三环几乎是每年都向前迈出坚实的一大步。预计2015年前后,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节能电机等低碳经济产业的新增需求拉动下,稀土永磁行业将再次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在王震西院士的讲述中,我们得知,历经近三十年的创新和发展,三环公司在中国稀土永磁行业创造了很多“最早”或“第一”:最早在实验室开发出稀土钕铁硼永磁材料;第一家获得钕铁硼专利许可的磁材企业;中国第一家稀土永磁信赖性实验室的创建者;最早开发出风力发电机磁体的中国企业;国内最早开发并进入机器人应用领域的钕铁硼企业……
在三环公司的辐射和带动下,我国的稀土永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蓬勃发展。自1986年三环公司在宁波建立第一家钕铁硼工厂,目前中国钕铁硼企业已发展到200余家,其中年产超3000吨的有5家,年产1000-3000吨的约20家,主要分布在沪浙、京津和山西等地。稀土永磁产业也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新材料产业的代表性产业,产销量雄踞全球80%的市场份额,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受中国稀土永磁产业迅猛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全球稀土永磁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美、欧稀土永磁产业出现剧烈震荡和萎缩,使得发达国家烧结钕铁硼企业仅剩欧洲的VAC和日本的日立金属、TDK及信越化工。进入21世纪后,中国稀土永磁能否再次推动国际格局变革,王震西和“三环人”都对此充满了信心。
从研究员到董事长 “逼上梁山”一夜白头
王震西院士
工程院院士王震西是一位文质彬彬、不怎么起眼老人,在他身上,科研工作者的意味要远胜于公司董事长。他43岁时创建了中科三环公司。
谈起这30年的历程,这位古稀老人感慨万千:“我从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变成一个高科技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有点儿像逼上梁山。”
1973年,法国第一次对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科学家开放高科技实验室。那时的王震西在物理所磁学实验室,一个永磁材料研究室做实习研究员。“我有幸前往法国,在诺贝尔奖获得者路易·奈尔教授实验室开始接触、学习稀土磁性,这也奠定了我大半生的路。”
回国后,王震西领导的钕铁硼研究工作取得实验室突破性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当时那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传统习惯,继续研究是一条惯常而熟悉的人生道路。
“然而,历史的转变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转移。”王震西说。80年代初,中央开始在中关村创建全国首个高科技的创新园区,鼓励一批科技工作者“下海创业”。王震西说:“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看到了我国有非常丰富的稀土资源,并预见到稀土作为新一代的磁性材料,有很大潜在发展机遇。”
周光召院长三次动员参加一个全新的机制体制方面的事业。这对于当时的王震西,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因为那是他已得到了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5个国家的实验室和公司的高薪聘请,去做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出国继续深入科研对王震西来说已有了很好的基础,何况还有从家人的角度考虑,他的夫人那是已经到了斯坦福。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反反复复的思考。那年我43岁,还是一头黑发,不到一个月变白了。”
1985年4月,由王震西创办的中国科学院三环新材料研究开发公司(1993年更名为“北京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6月,王震西到江西实地考察,在赣南地下两米以下,蕴藏着全世界最丰富、优质的稀土资源。事业就这样开始了。
那时中科三环员工不足20人,平房的实验室占地仅有25平方米的,启动经费仅40万元;30年后,成员工超5000人、厂房40万平米、资产规模超过50亿元的上市公司。如今,中科三环公司的稀土磁性的材料年产量已过万吨,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稀土永磁材料及器件供应商。